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财经要闻 >
莫再透支社会公信力
  最近一段时间,多家银行深陷“理财骗局”的漩涡。人们不禁要问:银行这是怎么了?
  在这些事件中,首先暴露出银行的内控制度存在巨大漏洞。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大多实行的是一级法人、多级经营的经营体制,分支机构层次众多。这种按照行政区划设置分支机构的模式,一方面造成机构臃肿、管理不善和信息传递不流畅,降低了内部控制的灵敏度;另一方面,银行分支机构和总部之间在具体的运营上往往各自为政,自成体系,缺乏有效的协调、制约和监督机制,导致近年来很多商业银行的基层分支行出现舞弊事件。
  与此同时,内控管理的建设速度未能跟上新业务、新形势的发展,许多违规事件都发生在银行理财业务上就是表现之一。由于一些银行缺乏对员工的教育和培训,使员工未能理解理财业务的实质,单纯地依靠发行理财产品为银行传统存贷款业务铺路搭桥,甚至为牟取个人利益,违规代销理财产品或编织根本不存在的“理财骗局”。
  值得关注的是,在近来发生的银行违规销售理财产品事件中,之所以每每有众多客户牵涉其中,造成巨额资金受损,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基于客户对银行的信任。一直以来,银行在社会公众和普通客户的心目中具有很强的社会公信力,因为中国的银行是从计划经济时代的国有全资银行发展起来的,在许多百姓看来是“国家的机构”,具有“大而不能倒”的优势。正是这种优势,成为不法分子博取客户信任的工具。屡屡发生的违规丑闻,也使银行的社会公信力一点点透支。更加糟糕的是,在不少案件中,违规行为被曝出后,银行并没有站出来,做正面的、积极的回应,而是急于撇清关系,先是开除或免职涉事员工,之后对外宣传“其个人行为与银行没有关系”,这样的做法让公众和客户更加寒心。
  金融的根基在于市场与公众的信任,银行的日常经营和长远发展倘若失去市场与公众的信任,恐怕均难以维系。银行只有勇于承担责任,才能重塑社会公信力。
  当然,要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投资者也应该加强风险意识,摒弃银行理财产品等同于银行储蓄的错误观念。由于国内金融市场刚刚起步,尚未形成成熟的投资理财观念,许多投资者要么不顾风险,被预期高收益冲昏了头脑;要么畏惧风险,一听到“风险”二字就望而却步,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银行营销理财产品时刻意回避提及相关风险而埋下隐患。另外,需要提醒的是,投资者除了要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外,在做投资决策时还应当增强防范意识,提高辨别能力,不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