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财经要闻 >
理财产品兑付情况良好 销售环节暗藏风险

  中国银监会创新部主任王岩岫日前透露,据银监会官方数据统计,截至今年6月,银行的存续理财共计51560件,涉及资金12.65万亿元,从事银行理财的金融机构超过了400家。目前看来,兑付情况良好。他还透露,理财产品平均年收益率为4.13%,但理财产品最大的风险不在于信用,而在于销售。

  银行理财大量分流存款

  央行数据显示,7月人民币存款减少1.98万亿元,同比多减1.73万亿元。央行称,初步估计,7月份银行理财等资产管理产品分流存款约1.6万亿元。

  “近期由于理财、基于互联网的货币市场基金等快速发展,企业、居民存款与金融机构存款之间在季末季初转换更加频繁,进一步加大了一般存款的季节性时点波动。”央行有关部门负责人在分析7月份存款减少的原因时表示。

  事实上,银行存款搬家已不是偶然现象。由于负利率的存在,银行资金一再向外流出。为克服存款的负收益困境,追求货币的保值增值,长期负利率环境成为居民努力接受证券、基金、理财等产品的重要外部推动力。

  “理财产品属于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定期存款属于商业银行表内业务,在监管上存在很大的差异。表外资金实现了商业银行资本消耗的节约,这一优势可以折算为银行更低的融资成本,并使得银行在竞争环境中承受更高的理财产品利率。商业银行为了规避表内业务受到的监管,积极主动地发展表外业务,这进一步造成了理财产品的扩张以及影子体系的爆发式增长。”华夏银行个人业务部总经理许明表示。

  浦发银行金融市场部总经理助理杨再斌认为,银行理财发展较快的根本原因就在于金融压抑,其中包括需求压抑、供给压抑、金融市场压抑。理财产品实际上是打破这种金融压抑的有效工具,也促进银行的利率市场化。

  兑付情况良好

  全国银行业理财信息登记系统发布数据显示,2014年上半年,共有82450只理财产品进行了兑付,加权平均的年化收益率为5.20%。其中,一般个人客户产品兑付客户收益1265.02亿元,占全部兑付客户收益的49.39%;机构客户专属产品兑付客户收益1031.44亿元,占比40.27%;私人银行客户专属产品兑付客户收益122.94亿元,占比 4.80%;银行同业专属产品兑付客户收益141.90亿元,占比5.54%。

  2014年上半年兑付的产品中,预期收益率型产品有66098只,市场“预期收益兑付实现率”为96.91%。其中,有10.44%的理财产品实际兑付客户的收益率要高于预期的最高收益率。

  从预期收益的实现情况来看,在众多投资渠道中,银行理财属于较稳健、低风险的投资品种。“目前来说,银行理财没有出现任何的风险案例,但其他的机构接二连三地出现风险事件,这就证明了商业银行是泛资产管理时代最稳健的参与者。原因在于,银行执行了严格的标准,包括投资前、投资后,商业银行基本上按照严格规范的流程进行操作。并且银行理财从某种程度上说是高于自营业务的标准。”杨再斌表示。

  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目前市场上绝大多数理财产品采取的是预期收益率形式,所以不排除银行为了维护自身声誉,在到期兑付的理财中,存在刚性兑付。

  应如何正确认识预期收益率产品?杨再斌认为,预期收益率产品是对投资者的一种保护,中国低风险金融市场建设中刚开始就应该发展预期收益率产品。原因在于预期收益率产品通常有个条款,在收益多少的时候,银行是不收钱的,这是银行与客户共担风险的一个条款。预期收益率实际上也是一种定价参考。

  “但现在的理财产品模式并不一定能够持续。目前的这种产品应该说是利率市场化前短期的间隔性产品。未来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如何转型?转型方向包括:由理财业务向真正的资产管理业务转型;由期限错配结构向委托资产管理业务结构转型;由部门化运作向基金化和公司化运作转型;由预期收益类产品向净值创新类产品转型;由项目类资产向市场化运作的交易类资产转型;由被动投资组合管理向主动投资组合管理转型;产品销售由物理渠道逐步转向网络和虚拟渠道延伸;由在岸资产管理逐步转向离、在资产管理并存。”杨再斌称。

  理财销售乱象丛生

  在谈到目前银行理财存在的不足时,王岩岫表示,销售端的误导、信息披露不充分、业务定位不清、流向不明等都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王岩岫称,理财最大的风险,或者它可能引发的风险不在于信用,而在于销售。

  农业银行个人金融部副总经理李国峰也表示,按照监管部门的有关规定,银行必须尽职尽责履行风险揭示与告知义务,不仅要对投资项目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预测和审核,而且要将投资项目风险的存在方式、概率及防范措施等明确无误地告知客户;同时,银行还应对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进行评估,对产品风险度与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进行适合度检测,以便于客户及时全面地了解和认知风险。但是,在现实操作中,银行间执行制度的水平参差不齐,部分营销人员在向客户营销理财产品时履职不到位,要么不主动陈述,要么含糊带过,过于片面强调预期收益,甚至口头承诺保本保收益,相应造成银行理财产品功能异化和客户认知歧义。

  “销售乱象的存在,实质上是因为银行理财产品承载了过多的职能,有的银行运用发行理财产品所募集的资金发放委托贷款、直接购买贷款;有的银行则通过信托产品、私募基金投入项目,逃避监管绕规模发放贷款;有的银行将发行理财产品所募集的资金计入存款,以应对存贷比约束和业绩考核,变相高息揽存。银行理财业务要健康发展,必须摆脱强化存贷业务工具的阴影,回归‘代客理财’的本质,真正成为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李国峰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