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财经要闻 >
推动我国支付清算体系健康发展

  对于一国经济社会发展来说,支付清算体系构成了最为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也是各类经济金融交易顺利进行的根本依托。日前,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发布了《中国支付清算发展报告(2015)》(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旨在系统分析国内外支付清算行业与市场的发展状况,充分把握国内外支付清算领域的制度、规则和政策演进,并且深入发掘支付清算相关变量与宏观经济、金融及政策变量之间的内在关联,动态跟踪国内外支付清算研究的理论前沿与文献脉络。

  证券清算结算体系的市场化探索

  2014年我国新开股票账户约950.92万户,较上年增加约458.02万户,同比增加约92.92%,与此同时,我国的证券清算结算体系也处于高速发展时期。针对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新国九条”的相关要求,《报告》认为,应鼓励在统一制度规则下的市场化探索。鼓励清算、结算机构以市场为导向探索新的业务模式,促使清算、结算机构在更为包容的环境中形成合理的分工格局,从整体上提升我国证券清算结算效率。但前提是需要加强监管协调,统一市场准入、运营或退出的规则标准形成有序的竞争局面,而避免出现低效竞争和功能割裂。

  另外,应加强证券托管结算机构间的互联互通。目前,债券转托管在发达国家普遍存在并运转流畅,从技术上理应可以实现转托管实时到账。对于债券市场,应支持债券品种在不同市场的交叉挂牌及自主转托管机制,促进债券跨市场顺畅流转;推动托管结算机构信息共享、顺畅连接,加强互联互通,努力提高债券跨市场转托管效率;支持监管机构逐步强化对债券登记结算体系的统一管理,防范系统性风险。对于证券市场,应加强场内场外市场间的互联互通,统一标准,数据集中。

  全球跨境支付市场的竞争激烈 

  目前,全球跨境支付市场竞争激烈,非银行支付机构开始搅动支付市场激烈竞争。《报告》认为,跨境支付市场大致包括四种类型:国际贸易市场、国际金融市场(外汇投资兑换和跨境融资等)、全球B2C市场以及国际汇款。其中,商业银行除了在国际贸易市场占据主流支付地位之外,其他三个市场都开始发生结构性变化,被非银行支付机构渗透。其根本原因在于,在一定的安全边界之内,全球跨境支付市场更青睐支付效率,商业银行的支付体系则是以最小化风险原则设计的,缺乏灵活性,支付效率低。全球范围内,也开始提高移动支付等创新工具的支付效率。

  全球支付清算体系在过去几年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发展数据和趋势来看,近几年是全球支付清算体系发展的上升期,也表明其作为金融基础设施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报告》指出,作为金融体系的一部分,全球支付清算体系以往的后台运营支持角色更加明显,对宏观经济体系和金融稳定的风险影响逐渐能够得到控制和弱化。随着支付服务中不断应用最新的计算机技术进行创新,以支付体系的效率提升为契机,整个金融体系将逐渐发生重大变化。以移动支付为核心服务,非银行支付机构对于传统商业银行的挑战就日趋明显。

  第三方支付机构的转型、创新与规范

  近年来,我国第三方支付机构体系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市场交易规模不断扩大,支付工具创新层出不穷,逐渐成为现代电子商务发展与居民生活不可缺少的金融基础设施。《报告》认为,随着第三方支付行业的参与者越来越多,各企业在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收单等业务领域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越来越同质化,业务规模和利润增速的下滑、监管机构的严格监管和大力整顿,促使第三方支付机构纷纷谋求转型,在原有支付业务承担收付款功能的基础上,与财务管理、市场营销、金融服务等业务进行叠加,谋求为客户提供全方位服务。尤其是行业领先的支付机构,预计将对多年发展积累的大量客户数据信息进行挖掘、整理和利用,对用户账户变动规律、用户支付习惯、用户关注商品类型等进行深度研究,以传统的支付业务为中心,向前端和后端进行业务拓展。其中,可以利用过往交易流水、企业基本信息、上下游企业信息、行业基础信息等,向前端发展融资服务、理财服务、财务咨询等业务;利用企业目标客户信息、客户支付习惯信息和账户信息、目标行业目标市场信息等,向后段发展战略规划、电子商务解决方案、线上营销、市场推广等业务,从而进一步实现支付业务的增值和延伸。

  同时,在互联网经济时代,不断创新将是第三方支付机构保持和获取竞争优势的主要手段。可以预见,未来支付机构将以客户为中心,不断挖掘客户需求,增加客户黏性。通过二维码支付、声波支付、指纹支付、短信支付等支付手段创新改善客户体验;通过改进快捷支付流程提高支付便捷性;通过虚拟信用卡、票据电子化等支付模式创新将线下运作模式转为线上,实现线上线下双向融合;通过无卡支付、虚拟POS机等技术手段创新弱化支付介质,便捷支付操作。

  《报告》指出,未来在整个第三方支付体系的发展中,规范运行将成为另一重要主线。首先在支付产品和服务创新、机构运营和内部管理、备付金的安全保障、与银行业机构的关系等方面,需要建立一个更加健康、共赢、规范的支付生态协作体系。除此之外,各方最关注的问题,还是在以互联网支持的公共网络系统下,第三方支付既能够给用户提供更有效的支付体验,也带来一些新的问题,如部分支付企业实际上已经介入到了清算环节。长远来看,在新技术冲击下,各种类型的转接清算组织出现融合趋势,整个支付清算体系将更加具有开放性。以提供网络支付服务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企业来看,能够一定程度上提高小额、零售支付交易的清算效率,并且提供基于大数据的增值服务和信用支持,但与此同时,也面临依据的规则缺位、信息不够透明、结算最终性的信用支撑有所不足等矛盾。

  适应新技术挑战,推动支付服务与规则的优化

  《报告》特别强调,在支付清算体系建设中,面临国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除了安全和稳定性要求之外,不断提升对各类客户的服务效率和体验,是监管部门需要更加重视的目标。例如在最具代表性的零售支付领域,就首先需要做好风险与效率的权衡,二者不应有所偏颇。监管部门应该更好地引导零售支付市场健康发展,推动支付服务提供主体的自我完善和升级,因为真正能够把零售支付市场“蛋糕”做大的选择,是依托支付平台、产业链之上的多元化增值服务,包括提供面向不同客户的、支付附加的非金融和金融服务。同时,我国的支付市场建设还应从全球战略角度看待,重在提升跨境服务能力和水平,从而更有效地给企业和居民提供服务。此外,当前网络信息技术对于支付体系带来的重大挑战,很大程度上都体现在账户层面。面对网络电子账户的快速发展,央行一是应该加快规则建设,包括电子签名等各种“软规则”和应用远程开户的硬件设施和技术标准,并把握好过渡期网络实名认证账户和线下实名账户之间的关系;二是结合新形势深入研究网络银行和虚拟电子账户的监管问题,及时修订和完善原有的线下规则,或者出台新的监管规则和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