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下商业银行的机遇与使命
在“十三五”的开启之年,中央适时地推出了“供给侧改革”,即通过优化劳动力、土地、资本及创新等供给,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来推动经济增长。而在此背景下,处于经济与金融系统中核心位置的商业银行应如何应对?日前,南京财经大学中国区域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陆岷峰博士接受《理论周刊》专访,就此发表看法。他认为,商业银行在迎接这一发展新机遇的同时,应主动肩负起支持供给侧改革的使命,大力推动创业金融成长,加快发展互联网金融,根据客户需求变化,积极发展绿色金融,优化调整银行信贷结构。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的发展机遇
记者:随着我国经济粗放式成长阶段结束,商业银行的规模扩张期也随之远去。在经济红利减弱、制度红利消失、成本优势不再的当下,商业银行应适时把握哪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的时代机遇?
陆岷峰:我认为有如下几个方面值得把握:
首先,银行信贷结构调整契机。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中,制造业、批发销售、商业服务占比之和逾80%,商业银行急需转向优质产业来调整信贷结构。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为银行调整信贷结构提供契机,如为支持绿色经济发展、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诸多刺激、扶持该类企业成长的支持政策与法规将相继推出,如定向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措施,同时政府扶持产业的配套体系也将逐步落实。因此,商业银行可及时把握国家推动供给侧改革的契机,主动为绿色经济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加信贷投放,从而改善信贷结构、减少信贷风险。
其次,资产证券化提速。国务院供给侧改革意见中,要求鼓励商业银行发展创新型非抵押类贷款模式,发展融资担保机构。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需从生产过剩、增长乏力的行业把资源要素转移出来;另一方面需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充足的劳动力、资金、金融与技术。而基于商业银行视角,资产证券化业务正契合了改革需求。资产证券化能够有效激活国内金融资源存量,极大提升利用效率、削减企业融资成本,发展资产证券化还有利于更好地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尽管国内金融资产总规模目前已逾百万亿元,但已证券化资产只占到极小的比例,同欧美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因此中国的资产证券化拥有极为乐观的未来。
再者,产业升级转型拓展新市场。一方面,传统行业的优化升级逐步开展,企业间的整合重组成常态,并购贷款、投行服务等需求急剧加大。另一方面,商业理念、技术创新、业态模式持续更新,包括互联网、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航空航天、生物工程等行业将维持成长趋势。新兴产业在市场、产品、技术、就业、效率等方面存有极大的成长空间,而对于经济社会的推动效应,该潜力是长期且可持续的,能够表明经济政策导向与未来形势。因而新兴产业的形成与成长,能够促使银行目标客户群体不断扩大,销售渠道及市场得到极大拓展,进而创造出新的盈利增长点,从而逐渐变为银行间业务竞争的关键点。并且在增大信贷需求之外,新兴产业对于商业咨询、资产管理服务等领域也存有较大需求。因此,伴随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成长及关联产业协同发展,必然为商业银行拓展新市场,产生新的长期利润增长点。
商业银行支持供给侧改革的使命
记者:在政府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商业银行如何摒弃倾向于需求侧的粗放式管理模式,主动为实体经济发展与产业转型提供高效的金融支持?
陆岷峰:提高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实现供需两端的平衡与协调,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这些都需要商业银行在加快自身商业模式升级的同时,为我国“十三五”规划与经济结构调整做出积极贡献。具体而言:
一是发挥市场导向作用。过往的经济改革主要集中在需求一侧,当下的供给侧改革要坚持在供求两端着力:对于市场中供给过多的产业应利用商业银行的信贷加以束缚,对于需求欠缺的产业应利用信贷加以扶持。但当前经济问题的关键并非总需求缺乏,而应是供给结构无法匹配需求结构的变动,因此商业银行贷款资金的投放重心应逐步转变为产品以市场为导向,推动投资有效性与精准性的提高,从而规避过往那种对产能过剩产业只要仍然大而不倒,信贷资金就会持续供给,进而导致市场产能过剩现象。
二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由于落后产能的严重过剩,使市场供求失调、产品价格连续下滑,优质企业的盈利与创新能力遭受抑制,从而极大地降低了行业整体竞争力。因此,商业银行应及时、准确地把握供给侧改革契机,果断将信贷资源从产能过剩及落后产业中转移出来,逐步改善银行信贷结构,将信贷转移到新兴及政府扶持的产业,同时要预防新的落后产能出现,从而真正意义上挖掘新的利润增长点。
三是主动服务实体经济,一方面,需加强金融资源供给和各类经济实体的适应性:如积极拓展并延长金融产业链,在权益性融资和关联配套的投资银行与金融市场等方面,以迎合初期项目、高风险、高收益的特征,促使尚未成熟应用的新技术、仍在创业初期的企业及时得到足够的信贷资源;另一方面,商业银行还应主动拓展投资银行服务,基于协助企业实施结构化融资、短期融资券、债券承销等方式,最大程度削减企业的贷款成本。在构建利率合理化信贷环境的基础上,商业银行还需治理规范中间业务,减少收费项目、降低费率,从而推进普惠金融,拓宽小微企业融资渠道。
四是严控系统性金融风险。一方面,商业银行需发挥其作为地方政府参谋的职能,提供方案或信贷支持,加快完成地方政府的债务置换,健全全口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并改善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办法。另一方面,商业银行还应建立多维度、全方位的监管机制,引导规范各种融资方式,定期或不定期地实施金融风险的打击、治理,对于非法集资问题始终保持零容忍,设立金融风险预警机制,合理解决金融违法案件,严格控制系统性及地域性金融风险。此外,商业银行还应引导企业减少负债率,推动直接融资发展,辅助政府规范投融资模式,从而保障各地金融秩序与社会经济稳定。
支持供给侧改革需要自身能力提升
记者:为了更好地支持供给侧改革,商业银行在提升自身能力上如何做到更精准到位?
陆岷峰:其一,矫正金融资源配置扭曲。优化银行信贷资源配置,矫正金融资源配置扭曲,是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措施,能够有效服务我国经济转型升级。首先,商业银行应加大对“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贷支持。在“十三五”期间,应积极布局战略新兴产业,集中资源扶持互联网、通信网络、航空航天、生物工程等行业领域,助推国内新兴产业加速迈进“中高端”;其次,鼓励分行特色发展助推区域协调。基于“十三五”期间在“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等方面的长期规划,商业银行应倡导各地分行根据地方特色制订中长期战略,逐步形成各自特色服务,培育区别于金融同业的差异化竞争力,为各地域性重要战略与关键项目的落实给予积极配合。最后,应基于市场细分挑选优质服务企业。根据国家对于产业结构调整的意见,逐渐减少“两高一剩”、“僵尸企业”等生产过剩及夕阳产业在银行信贷中的占比,转而积极扶持产业转型与整合重组,从而实现信贷资源由低效行业向高效行业转移,信贷配置同经济升级保持同一方向,最终完成银行信贷结构的优化调整。
其二,持续提高现代化竞争力。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基于国内经济转型升级与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系的双重目标实施的,因此“十三五”规划期间商业银行间竞争将进一步加剧,只有不断提高其现代化竞争力,才能保证商业银行在国内与国际竞争中不处于弱势,也是支持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基础。首先,应持续改进银行的运营水平,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与服务质量,构建牢固的协同合作与联合保障机制,加快提高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的质效水平。基于对业务本位的条线与矩阵管理,商业银行应将过去基本业务进行改进,建立健全同目前市场形势与政策规定相适应、兼具协调机制的管理体系,从而加快实现关于用户需求与市场调整的及时反应与协同效应;其次,商业银行应大力培育、聘请具备专业素养与复合背景的金融领域解决方案人才,不断完善中前台的全流程销售服务体系,构建合理有效的策略协调体系、专业的规划引导体系、及时反应的服务保障体系,从而及时变革生产关系释放生产力,充分解放商业银行的全要素生产率。最后,商业银行还需借鉴国际先进银行经验,加快在内部管理、风险控制、创新推动、科技运用等领域的接轨,主动进行商业银行业自身的转型升级。
其三,深度挖掘客户需求变化。在大力推进供给侧改进的同时,仍要适度关注需求侧管理,尤其在互联网与各界不断融合创新的时代,银行客户的需求正在发生巨大转变,只有深度挖掘商业银行的客户需求变化,利用高适配性的金融创新与服务升级,才能实现释放新需求、打造新供给。在行业融合与技术变革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必须正确把握各类产业的发展趋势,加快从关注简单的“存贷汇、类授信”产品及有形服务,转变为进行顺应行业跨界竞争的咨询式、融智式等处理方案的金融服务,从而迎合新常态下银行用户的财富管理、资本运作、企业处理方案咨询、数据挖掘与分析等高标准的金融与非金融需求。关于技术层面,商业银行应积极拥抱互联网与物联网时代的技术革命和商业理念转变,提高基于移动互联技术的金融整体化服务水平;关于商业模式层面,商业银行应转变经营思路,构建综合化金融、行业协同发展的服务平台,持续提升专业服务水平,大力扶持产业链、金融服务链的分工及合作,并基于应用科技以顺应银行客户持续变化与提升的需求层次。
其四,大力推动创业金融发展。创新是带动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创业又是产生创新的关键途径,而只有大力推动创业金融成长,才能有效突破创业创新的融资困难,这也是供给侧改革的内在需求。创业金融目标是基于一系列的金融创新,涵盖天使基金、新三板、私募基金与“四众”等方式,真正意义上解决初创企业者的融资困难。而推动创业金融的快速发展,急需加快商业银行的综合化运营,为创业创新企业进行结算、信贷、咨询等全流程、标准化的金融服务,针对具有广阔成长空间的项目与契合政府发展政策的企业提供优先金融服务,适当削减融资成本、降低授信条件要求,在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同时,也是在大幅拓展商业银行的发展空间。因此商业银行应利用金融创新来满足经济转型升级的需求,当前融资渠道创新的一大重要趋势为银行信贷等间接融资为主逐渐过渡到直接融资、间接融资协同发展,尤其是着重提升直接融资的占比。此外,商业银行的主要服务对象还需由有正现金流、稳健成长且盈利为正的企业,转向处于各个生命周期的企业,给予各个周期阶段的企业以金融资源支持。
此外,在促进互联网金融创新融合、积极倡导绿色金融等方面也可以多加着力,不断提高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整体效率。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的发展机遇
记者:随着我国经济粗放式成长阶段结束,商业银行的规模扩张期也随之远去。在经济红利减弱、制度红利消失、成本优势不再的当下,商业银行应适时把握哪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的时代机遇?
陆岷峰:我认为有如下几个方面值得把握:
首先,银行信贷结构调整契机。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中,制造业、批发销售、商业服务占比之和逾80%,商业银行急需转向优质产业来调整信贷结构。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为银行调整信贷结构提供契机,如为支持绿色经济发展、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诸多刺激、扶持该类企业成长的支持政策与法规将相继推出,如定向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措施,同时政府扶持产业的配套体系也将逐步落实。因此,商业银行可及时把握国家推动供给侧改革的契机,主动为绿色经济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加信贷投放,从而改善信贷结构、减少信贷风险。
其次,资产证券化提速。国务院供给侧改革意见中,要求鼓励商业银行发展创新型非抵押类贷款模式,发展融资担保机构。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需从生产过剩、增长乏力的行业把资源要素转移出来;另一方面需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充足的劳动力、资金、金融与技术。而基于商业银行视角,资产证券化业务正契合了改革需求。资产证券化能够有效激活国内金融资源存量,极大提升利用效率、削减企业融资成本,发展资产证券化还有利于更好地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尽管国内金融资产总规模目前已逾百万亿元,但已证券化资产只占到极小的比例,同欧美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因此中国的资产证券化拥有极为乐观的未来。
再者,产业升级转型拓展新市场。一方面,传统行业的优化升级逐步开展,企业间的整合重组成常态,并购贷款、投行服务等需求急剧加大。另一方面,商业理念、技术创新、业态模式持续更新,包括互联网、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航空航天、生物工程等行业将维持成长趋势。新兴产业在市场、产品、技术、就业、效率等方面存有极大的成长空间,而对于经济社会的推动效应,该潜力是长期且可持续的,能够表明经济政策导向与未来形势。因而新兴产业的形成与成长,能够促使银行目标客户群体不断扩大,销售渠道及市场得到极大拓展,进而创造出新的盈利增长点,从而逐渐变为银行间业务竞争的关键点。并且在增大信贷需求之外,新兴产业对于商业咨询、资产管理服务等领域也存有较大需求。因此,伴随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成长及关联产业协同发展,必然为商业银行拓展新市场,产生新的长期利润增长点。
商业银行支持供给侧改革的使命
记者:在政府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商业银行如何摒弃倾向于需求侧的粗放式管理模式,主动为实体经济发展与产业转型提供高效的金融支持?
陆岷峰:提高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实现供需两端的平衡与协调,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这些都需要商业银行在加快自身商业模式升级的同时,为我国“十三五”规划与经济结构调整做出积极贡献。具体而言:
一是发挥市场导向作用。过往的经济改革主要集中在需求一侧,当下的供给侧改革要坚持在供求两端着力:对于市场中供给过多的产业应利用商业银行的信贷加以束缚,对于需求欠缺的产业应利用信贷加以扶持。但当前经济问题的关键并非总需求缺乏,而应是供给结构无法匹配需求结构的变动,因此商业银行贷款资金的投放重心应逐步转变为产品以市场为导向,推动投资有效性与精准性的提高,从而规避过往那种对产能过剩产业只要仍然大而不倒,信贷资金就会持续供给,进而导致市场产能过剩现象。
二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由于落后产能的严重过剩,使市场供求失调、产品价格连续下滑,优质企业的盈利与创新能力遭受抑制,从而极大地降低了行业整体竞争力。因此,商业银行应及时、准确地把握供给侧改革契机,果断将信贷资源从产能过剩及落后产业中转移出来,逐步改善银行信贷结构,将信贷转移到新兴及政府扶持的产业,同时要预防新的落后产能出现,从而真正意义上挖掘新的利润增长点。
三是主动服务实体经济,一方面,需加强金融资源供给和各类经济实体的适应性:如积极拓展并延长金融产业链,在权益性融资和关联配套的投资银行与金融市场等方面,以迎合初期项目、高风险、高收益的特征,促使尚未成熟应用的新技术、仍在创业初期的企业及时得到足够的信贷资源;另一方面,商业银行还应主动拓展投资银行服务,基于协助企业实施结构化融资、短期融资券、债券承销等方式,最大程度削减企业的贷款成本。在构建利率合理化信贷环境的基础上,商业银行还需治理规范中间业务,减少收费项目、降低费率,从而推进普惠金融,拓宽小微企业融资渠道。
四是严控系统性金融风险。一方面,商业银行需发挥其作为地方政府参谋的职能,提供方案或信贷支持,加快完成地方政府的债务置换,健全全口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并改善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办法。另一方面,商业银行还应建立多维度、全方位的监管机制,引导规范各种融资方式,定期或不定期地实施金融风险的打击、治理,对于非法集资问题始终保持零容忍,设立金融风险预警机制,合理解决金融违法案件,严格控制系统性及地域性金融风险。此外,商业银行还应引导企业减少负债率,推动直接融资发展,辅助政府规范投融资模式,从而保障各地金融秩序与社会经济稳定。
支持供给侧改革需要自身能力提升
记者:为了更好地支持供给侧改革,商业银行在提升自身能力上如何做到更精准到位?
陆岷峰:其一,矫正金融资源配置扭曲。优化银行信贷资源配置,矫正金融资源配置扭曲,是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措施,能够有效服务我国经济转型升级。首先,商业银行应加大对“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贷支持。在“十三五”期间,应积极布局战略新兴产业,集中资源扶持互联网、通信网络、航空航天、生物工程等行业领域,助推国内新兴产业加速迈进“中高端”;其次,鼓励分行特色发展助推区域协调。基于“十三五”期间在“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等方面的长期规划,商业银行应倡导各地分行根据地方特色制订中长期战略,逐步形成各自特色服务,培育区别于金融同业的差异化竞争力,为各地域性重要战略与关键项目的落实给予积极配合。最后,应基于市场细分挑选优质服务企业。根据国家对于产业结构调整的意见,逐渐减少“两高一剩”、“僵尸企业”等生产过剩及夕阳产业在银行信贷中的占比,转而积极扶持产业转型与整合重组,从而实现信贷资源由低效行业向高效行业转移,信贷配置同经济升级保持同一方向,最终完成银行信贷结构的优化调整。
其二,持续提高现代化竞争力。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基于国内经济转型升级与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系的双重目标实施的,因此“十三五”规划期间商业银行间竞争将进一步加剧,只有不断提高其现代化竞争力,才能保证商业银行在国内与国际竞争中不处于弱势,也是支持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基础。首先,应持续改进银行的运营水平,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与服务质量,构建牢固的协同合作与联合保障机制,加快提高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的质效水平。基于对业务本位的条线与矩阵管理,商业银行应将过去基本业务进行改进,建立健全同目前市场形势与政策规定相适应、兼具协调机制的管理体系,从而加快实现关于用户需求与市场调整的及时反应与协同效应;其次,商业银行应大力培育、聘请具备专业素养与复合背景的金融领域解决方案人才,不断完善中前台的全流程销售服务体系,构建合理有效的策略协调体系、专业的规划引导体系、及时反应的服务保障体系,从而及时变革生产关系释放生产力,充分解放商业银行的全要素生产率。最后,商业银行还需借鉴国际先进银行经验,加快在内部管理、风险控制、创新推动、科技运用等领域的接轨,主动进行商业银行业自身的转型升级。
其三,深度挖掘客户需求变化。在大力推进供给侧改进的同时,仍要适度关注需求侧管理,尤其在互联网与各界不断融合创新的时代,银行客户的需求正在发生巨大转变,只有深度挖掘商业银行的客户需求变化,利用高适配性的金融创新与服务升级,才能实现释放新需求、打造新供给。在行业融合与技术变革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必须正确把握各类产业的发展趋势,加快从关注简单的“存贷汇、类授信”产品及有形服务,转变为进行顺应行业跨界竞争的咨询式、融智式等处理方案的金融服务,从而迎合新常态下银行用户的财富管理、资本运作、企业处理方案咨询、数据挖掘与分析等高标准的金融与非金融需求。关于技术层面,商业银行应积极拥抱互联网与物联网时代的技术革命和商业理念转变,提高基于移动互联技术的金融整体化服务水平;关于商业模式层面,商业银行应转变经营思路,构建综合化金融、行业协同发展的服务平台,持续提升专业服务水平,大力扶持产业链、金融服务链的分工及合作,并基于应用科技以顺应银行客户持续变化与提升的需求层次。
其四,大力推动创业金融发展。创新是带动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创业又是产生创新的关键途径,而只有大力推动创业金融成长,才能有效突破创业创新的融资困难,这也是供给侧改革的内在需求。创业金融目标是基于一系列的金融创新,涵盖天使基金、新三板、私募基金与“四众”等方式,真正意义上解决初创企业者的融资困难。而推动创业金融的快速发展,急需加快商业银行的综合化运营,为创业创新企业进行结算、信贷、咨询等全流程、标准化的金融服务,针对具有广阔成长空间的项目与契合政府发展政策的企业提供优先金融服务,适当削减融资成本、降低授信条件要求,在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同时,也是在大幅拓展商业银行的发展空间。因此商业银行应利用金融创新来满足经济转型升级的需求,当前融资渠道创新的一大重要趋势为银行信贷等间接融资为主逐渐过渡到直接融资、间接融资协同发展,尤其是着重提升直接融资的占比。此外,商业银行的主要服务对象还需由有正现金流、稳健成长且盈利为正的企业,转向处于各个生命周期的企业,给予各个周期阶段的企业以金融资源支持。
此外,在促进互联网金融创新融合、积极倡导绿色金融等方面也可以多加着力,不断提高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整体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