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财经要闻 >
着力提升银行业环境风险防控能力
       日前,在由B20(20国工商界活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及伦敦市政府共同主办的“绿色金融的未来”国际会议上,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所长周月秋代表工行发布了“环境因素压力测试”研究成果。这是中国银行业首次开展环境风险量化和传导机制研究的成果,对全球银行业开展绿色金融及环境风险量化研究也具有引领作用。为此,记者近日专访了周月秋所长。
  记者:“环境因素压力测试”研究成果的发布,引起了国内外金融界的高度关注,请您介绍一下这项研究的背景。
  周月秋:当前,气候变化、环境与资源约束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我国也将绿色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环境风险作为商业银行经营中面临的一项风险,在国际上已逐步形成共识,大多数国际领先银行开始将环境风险纳入其风险管理体系,并遵循或制定了可持续信贷与投资原则或标准等。但对于环境因素影响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一直缺少量化的评测工具,使得环境风险管理和市场开拓大多还停留在概念上。如何有效评估环保政策变化、环保标准提高以及产业技术升级等环境因素对企业经营成本和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既是银行业推进绿色金融快速稳健发展的迫切需要,又是提高全面风险管理水平的必由之路,对于促进我国银行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全球最大的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长期致力于打造绿色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前瞻性研究。2015年初,受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委托,工商银行成立了由城市金融研究所牵头,风险管理部、信贷与投资管理部参与的“环境因素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影响的压力测试”课题组,深入研究环境因素对银行信用风险的影响,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记者:环境因素对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有哪些影响?
  周月秋:关于环境对企业经营的外部性影响,国内外文献的研究甚多。然而,在实现产业绿色升级和转型的过程中,作为企业信用中介的商业银行的角色并没有受到重视。目前文献多是从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角度对此进行论述,商业银行作为逐利经营的主体,环境风险对其利润和成本的传导渠道不明朗。我们认为,商业银行在实际经营中将环境风险纳入考量,不但是作为金融中介履行社会责任的要求,也是在绿色经济背景下防范风险从而优化信贷结构的必然选择。环境因素至少通过以下三方面增大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见图):
  一是信用风险。环保标准提高和气候变化会对企业的现金流和资产负债造成一定的影响,降低企业的还款能力,从而增大商业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
  二是连带责任风险。在信用经济条件下,企业离不开金融的支持。监管者正在考虑环境事件发生时,让商业银行等债权人承担相应的连带责任,以约束银行等金融机构支持环境表现不佳的企业,从而制约污染企业发展。例如美国在1980年通过的《综合环境反映、赔偿和责任法》,允许在环境风险事件的补偿过程中将任何与企业经营有关的“所有人”和“经营者”纳入责任范围。
  三是声誉风险。随着环境风险逐渐上升为全球金融业面临的共同风险,银行融资客户的环境表现不佳,会使银行的绿色风险控制和贷款管理能力受到质疑,降低投资人对银行的收益预期。与此同时,银行贷款客户的环境表现还可能会影响到广大储户偏好。
  相对而言,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也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对大多数商业银行来说,贷款是最大、最明显的信用风险来源。目前环境因素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最突出的也是体现在信用风险上。
  记者:为什么说压力测试是识别和评估金融机构及金融体系潜在风险的重要方法?
  周月秋:压力测试是一种衡量承受预设事件发生造成潜在损失能力的、前瞻性的风险管理工具。从目前的实践经验来看,尽管国际先进的商业银行制定了相应的绿色信贷战略与措施,但由于传统的信用评级中并未将企业运营的环境风险敞口考虑其中,使得商业银行依据环境风险对信贷结构转型的过程缺乏可以量化的依据,政策制定的难度可想而知。我们在研究中强调,要完成企业绿色信贷结构的优化,就必须对各种环境风险进行量化。而环境压力测试目前处于国际金融业研究的最前沿。
  记者:目前,国内外在利用压力测试识别环境风险方面有哪些探索?
  周月秋:尽管世界各大银行近年来都在研究环境风险对自身业务发展的影响,但真正利用压力测试的方法从量化角度评价环境风险的研究还少之又少。2015年9月,英格兰央行审慎监管局(PRA)就环境和气候因素对英国保险业带来的影响发布了压力测试报告。在报告中,PRA将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分为三类:极端自然灾害导致的自然风险、产业结构的绿色化导致的转移风险和第三方为寻求规避前两种风险对保险业带来(间接)压力,并按照损失发生的程度设置了不同情景,利用灾难风险模型评估了对保险业的影响。
  从银行业来看,目前仅工商银行开展了这方面的探索和实践。从我们的研究成果和取得的经验来看,首先,环境压力测试应基于预防原则。通过环境压力测试技术衡量环境因素可能带来的风险影响程度,并让银行作“最坏打算”准备,这是有效应对环境不确定性的重要措施。其次,环境压力测试能够监测评估系统性风险。环境压力测试用于评估可能的环境变化因素冲击对于金融体系的影响,比如环保标准提高、气候变化、环保事件、碳交易等因素,并充分考虑了风险的传染性和反馈作用。第三,环境压力测试是一种前瞻性的风险分析工具。面对系统性风险的苗头,可以使用定量手段验证银行的风险抵补能力,提示银行是否存在由不当资源配置和定价等原因导致的过度风险承担,以便于银行及时调整自身的资产组合,积极支持绿色产业和绿色供应链发展。
  记者:这项“环境因素压力测试”研究有何创新?
  周月秋:第一,丰富了企业环境成本内部化的理论研究,构建了企业环境成本内部化对商业银行风险影响的理论框架和基本模型,指出环境因素至少通过信用风险、连带责任风险、声誉风险等三方面加大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
  第二,重点研究了商业银行作为中介机构和利益相关方,对环境的信用风险传导机制进行量化评估,在量化评估环境因素对企业成本和效益影响的基础上,商业银行将环境风险因素纳入企业信用评级体系,从而影响商业银行对企业的金融资源配给和价格,以金融杠杆推动经济绿色发展。
  第三,首次通过“自下而上”方法,开展火电、水泥两个行业的环境成本压力测试,打通了环境因素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影响的传导路径和测算方法,证明了二者的相关性和相关程度。
  第四,开创了环境因素对银行信用风险影响这一微观领域的研究,从压力测试视角解决了环境风险对企业信用评级的影响和量化问题。
  记者:环境风险压力测试研究的结论是什么?它的应用价值将会如何体现?
  周月秋:基于环境因素压力测试结果,我们认为,通过构建市场化机制减缓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至关重要,为使市场机制发挥更大、更加有效的作用,建议国家相关部门积极研究财税政策、金融政策和产业政策,多方面协同推进,形成环境成本内部化的政策支持体系。在规章制度方面,提高排放标准并严格监督执行;在税收和收费方面,研究对污染企业加收排污税,同时,通过降税、贴息、政府采购等手段鼓励和支持企业进行绿色投资和技术升级;在碳交易方面,采取自愿协议、可交易的许可证等方式,建立良好运作的碳交易市场;在金融政策方面,制定专门的“支绿”再贷款政策,积极发展绿色债券、绿色保险,以市场化方式除低企业经营成本;在基础设施方面,大力培育中介服务体系,出台公开透明的环境信息披露政策,通过政策和市场信号降低自然资源和碳密集型投资的经济价值,促使企业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
  取得的初步经验使我们确信,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开展环境因素压力测试的意义十分重大。可以量化测算环境因素对银行信用风险的影响程度,有效提升环境风险防控能力;可以为信贷产品定价提供环境风险因素的衡量依据;有利于银行合理安排信贷与投资组合,主动推进信贷与投资结构调整。此外,压力测试研究还可以为引导市场资金进行绿色投资提供环境风险量化工具;可以为银行业监管机构考虑环境要素风险时提供参考依据。
  我相信,随着中国相关制度、方法、模型和专家团队建设的完善,以及国际同业在技术、制度、政策等方面的交流、共享与合作的增强,环境因素压力测试工作将得到积极、稳妥和有效的推进,并逐步形成更加科学的理论、方法、模式和架构,对推进G20国家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及绿色金融机制的形成发挥更大、更加有效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