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您如何看待当前银行业资产质量面临的下行压力?
宗良:总体看,近两年银行业资产质量下行压力较大,不良贷款规模和不良贷款率呈“双升”态势。截至2016年6月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81%,是近几年的最高水平。
尽管银行业面临不良攀升压力,但从纵横向比较来看,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仍在稳健经营范围之内。从纵向看,目前的不良率仍处于历史较低水平。在推行股改上市前,我国银行业曾有一段不良贷款率较高的时期,之后随着公司治理机制的完善和风险管控能力的提高,银行业风险抵御能力也不断增强。2011年至2013年是最低的时期,约为1%。整体看,目前银行业不良虽有所上升,但不良比率仍处于较低的时期。
从横向比较来看,中国银行业的不良率处于国际同业较低水平。如2014年末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为1.25%,低于4.23%的同期全球平均值,也远低于国际公认的10%的不良贷款率警戒线。2015年末,30家全球系统重要银行平均不良贷款率为2.7%,而中国的全球系统重要银行不良率为1.7%,显著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记者:目前银行业不良率上升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宗良:银行业不良率上升是周期性、结构性因素叠加的结果。
首先,银行业具有明显的顺周期性,银行资产质量下降是经济周期的反映。通常来看,在经济繁荣期,信贷规模顺周期扩张,会对日后银行资产质量造成很大压力;当经济开始下行,大量资产受经济下行影响成为不良,表现为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中不良资产的快速暴露。2003年至2013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黄金十年,这一阶段,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伴随经济规模的增长,企业信贷需求旺盛。同时,中国银行业通过资产剥离、股改上市,成为市场化运作主体,资产规模在十年间增长了4.5倍。前期企业的快速扩张为当前银行资产质量恶化埋下了隐患。近两年,我国经济处于转型、调整期,经济下行压力较大,银行需要辨证处理支持实体经济与防范金融风险的关系,信贷资产规模和结构自然都会有适应性的变化。此时不良率上升是宏观经济调整的自然结果,信贷资产质量下降是符合经济金融周期规律的正常现象。
其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使一些风险加速暴露。当前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步入中高速增长轨道,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的背景下,一些行业会迎来阵痛,部分企业将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遭受自然淘汰。伴随着企业的关停并转、兼并整合以及隐形担保和“刚性兑付”的打破,银行不良率会趋于上升。
记者:请您分析一下目前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主要特征。
宗良:一是银行不良资产涨幅有所扩大。截至2016年6月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81%,相较于一季度末的1.75%攀升0.06个百分点,这意味着从2011年四季度至今,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已经连续19个季度上升,而这一数据也创下近七年新高,不过幅度很小。目前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损失准备金3.47万亿元,同比增长16.1%,拨备覆盖率保持在161.3%的较高水平;主要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13.2%,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10.7%,同比上升0.4个百分点,资本和拨备仍然较为充足。
二是关注类贷款有所上升,后续还可能进一步上升。2105年末,反映潜在风险的关注类贷款余额大幅上升,余额为28854亿元,同比上升37.50%;关注类贷款占比为3.79%,同比上升0.68个百分点。2016年以来,关注类贷款余额进一步上升至31953亿元,关注类贷款占比为4.01%。商业银行账面不良贷款的生成存在一定的延迟。经济下行时期,银行不良贷款暴露速度加快,商业银行出于监管考核要求倾向于低估或延迟账面不良的生成。此外,展期贷款和续贷的发放,以及不良贷款借非标通道出表,一定程度上延迟了不良贷款暴露。
三是不良贷款增长呈现出沿产业链向中上游蔓延,并由华东地区向中西部蔓延的趋势。从行业分布来看,受国内外需求萎缩影响,位于产业链终端的批发零售业和制造业率先成为不良高发区。截至2015年末,16家上市银行中公布贷款行业分布的10家银行的批发零售业不良贷款率均值高达5.77%,制造业不良率均值紧随其后达3.78%,上述两类行业不良贷款占全部不良贷款比重超过50%。随着经济下行沿产业链向中上游传导,以及“供给侧改革”加速上游产能过剩企业出清,化工和资源等行业信用风险陆续暴露。采矿业不良贷款率均值为2.16%,较年初上升了1.42个百分点。
四是不良贷款地域分布趋势基本遵循产业分布规律。华东(以长三角地区为主)和华南(以珠三角地区为主)地区多为从事制造和批发零售业的中小民营企业,信用风险爆发较为严重。截至2015年末,上市银行中公布了贷款区域分布的9家银行在华东地区的不良贷款率均值达1.75%,为全国各区域最高值;华南地区不良率均值紧随其后,达1.60%。同时,集聚了重化工和资源业的中西部地区不良贷款增长较快,同期末,上述银行在中西部地区不良贷款率均值为1.46%,较年初上升0.31个百分点,上升幅度为各区域中最高。
记者:怎样评价2016年我国银行业的不良资产的总体状况?
宗良:考虑到我国经济增速仍将保持在中高速水平,产业结构也正在升级,且银行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充足的资本和拨备,不良情况总体来看是可控的,预计2016年银行业不良资产比率在2%之内,银行有较大的应对空间。
首先,宏观经济运行逐步趋稳,宏观经济环境整体向好。我国2016年的经济增速为6.7%,在国际范围内属于比较高的水平,同时,主要经济指标在上半年出现了积极的改善,一些国际机构调高了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于4月份将2016年中国GDP增速预期由6.3%提高至6.5%,表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信心。随着宏观经济的企稳,银行资产质量下行压力将得到缓解。
其次,短期内产业结构调整可能面临一定压力,但从长远看将为银行稳健发展奠定基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会自然淘汰一部分企业,一些传统产业、过剩产能的风险会继续暴露,但从长期来看,结构性的调整会夯实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传统产业的恢复与新产业的孕育对中国银行业改善信贷结构、化解存量风险有重大意义。随着宏观经济增长结构的调整,银行业应对不良资产攀升压力仍有巨大的潜力、韧性和回旋余地。
第三,我国银行业尚有应对资产质量下行压力的空间和能力。当前我国银行业正面临净利润增速下降或接近零增长的困境,实质上与前几年快速增长累积的高利润总量密切相关,但从衡量银行发展的常规性重要指标如资产收益率和资本收益率等看,银行业发展是良性的。目前,银行资产规模稳步增长,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维持在较高水平;拨备覆盖率略有下降但总体仍高于监管要求,达150%以上,而全球主要银行体系的拨备平均位于70%到80%之间。因此,银行业信贷资产风险虽有所上升,但不良情况总体可控,商业银行仍具较强的化解不良贷款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记者:针对银行如何化解不良贷款,您有什么建议?
宗良:尽管银行业不良贷款情况总体可控,资产质量问题仍需高度重视,需采取多种措施化解不良,维护金融稳定。
第一,积极拓宽盈利模式。盈利水平是化解不良贷款的基础,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存贷息差不断收窄,商业银行需加快经营转型步伐,改变过度依赖存贷款业务的经营模式,向中间业务、非利息收入业务转型,在人民币国际化和“一带一路”的背景下积极拓展海外业务,与此同时,顺应“互联网+”融入各行各业的潮流,积极拥抱互联网,开展新型业务及创新服务,拓宽盈利模式,提高应对不良贷款的能力。
第二,综合运用多种方式。综合运用现金清收、以物抵债、呆账核销、重组转化等多种传统方式加强风险资产清收和处置工作,提高催收技巧、加快核销进度、促进债务重组的同时,从发展的眼光看待不良贷款,推进存量不良贷款的清收、处置、重组。
第三,全力开拓创新模式。通过开拓不良资产转让、不良资产证券化、债转股、信用违约互换等多元化、市场化的创新模式,提高银行业处置存量不良贷款的效率,分散银行业的金融风险。通过与外部的合作化解不良,进一步发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和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在参与企业破产重组和不良资产收益权转让中的作用,与此同时,采取更为市场化的资产证券化模式拓宽不良资产的买方范围,真正实现信贷风险的分散和隔离,提高不良贷款化解规模和效率。
第四,全面实施风险管控。在不良贷款逐步暴露的背景之下,银行业应稳妥、谨慎把握贷款,搞好信贷经营,全面实施风险管控。其一,要加强贷前风险排查,防范互保、联保的担保链风险隐患,以避免企业资金链断裂引发连锁反应、放大风险传染;其二,对于存量贷款要加强贷后管理,对“正常类”和“关注类”的逾期贷款和预警贷款需密切关注,有选择性地采取加快清收、加强担保等多种措施,避免其质量下滑为不良,锁定重点客户,加强对信贷资金去向的监控,避免信用违约的发生,提前化解风险;其三,要加强银行同业间的沟通协调,避免因个别银行“抽贷”引发资金链断裂,导致违约事件发生。
第五,稳步推动结构调整,优化配套政策。稳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对结构调整的应变能力,调整行业结构,通过采取差别化信贷政策,压降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重点行业的信贷额度,支持调结构、惠民生、促发展的新行业,进而改善信贷业务结构,把握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共荣共生。在当前的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时期,政府部门应采取逆周期的调控措施,实行相对宽松的政策,对拨备覆盖率、资本充足率、流动性指标进行动态调节,适当提升对银行风险的容忍程度,为银行化解不良贷款提供空间。
记者:对银行业不良资产在未来几年内的走向,您作何预判?
宗良:宏观经济企稳向好将为银行业处理不良提供较好条件。商业银行应通过多策并举,推进业务模式转型,以创新性思维化解风险。我认为,目前银行业正伴随经济下行经历一个不良资产上升的时期。近年来,我国银行业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银行不良不是关注的重点。但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不良资产比率上升,且区域经济环境变化将导致不同银行资产质量加剧分化。
预计未来几年可望随着经济的平稳而进入相对平稳的时期,尤其是目前银行已累积了一个巨大的利润数额,银行业的利润增长将是低速的,负增长也应是可以接受的。在全社会平均利润率比较低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能保持一定的利润率即是一个很好的利润率。